文都教育 您的学习导师

312心理学:普通心理学(4)


  • 2021-12-12 17:14:05   来源:黑龙江文都教育   
(一)感觉概述1 感觉的含义 感觉:人脑过感受器接受并认识了客观事物个别属性。2 感觉的种类 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 近刺激
(一)感觉概述

1.感觉的含义 感觉:人脑过感受器接受并认识了客观事物个别属性。

2.感觉的种类 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 近刺激 和 远刺激。近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。如平果是圆的远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。如从侧面看平果。

3.感觉测量

E=1/R

绝对感受性: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

绝对感受阈限: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

差别感受性: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

差别阈限: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

也可叫做最小可觉差JND,德国的韦伯对此研究发现了 韦伯定律:K=△I / I (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△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,即JNDK为一个常数。)只使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)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,可以判断某感觉的敏锐度。韦伯分数越小,感觉越敏锐。但是,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。

费希纳对数定律:在韦伯率的基础上,假设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以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察来决定(该假设以被否定)

P=KlgI(同样只使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)

史蒂文斯幂定律: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,而是刺激量的幂函数

P=KIn 公式表明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。

4.感觉现象

(1)感觉的适应(2)感觉的对比(3)多种感觉的相互作用

(二)视觉

1.视觉的含义

视觉-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。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、感觉机制、传导机制、中枢机制。

2.视觉现象

色觉:关于色觉有两种不同的理论。

我们相信,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,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。在网膜水平,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,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,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。

视觉对比:光刺激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同引起的视觉经验,可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

明暗对比: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,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,可以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

颜色对比:物体颜色受周围颜色影响朝向它们补色的方向变化

马赫带: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,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(用侧抑制解释)

视觉适应: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的变化,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

暗适应: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,需要时间较长

明适应: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,过程进行很快

后像: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,感觉现象不立即消失,而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

根据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的异同,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。

闪光融合: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,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(如日光灯、显示器)

3.视觉的生理基础

4.视觉理论

①三色说:英国科学家托马斯·杨,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,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。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,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。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。

②对立过程理论:黑林提出了四色论,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,黑林认为: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:黑-白视素、红-绿视素、黄-蓝视素。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,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。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。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:黑白、红绿、黄蓝。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,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。

有这些发现,我们相信: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,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。在网膜水平,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,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,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。

(三)听觉

1.听觉的含义

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,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。声波过空气传递给人耳,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。

2.听觉现象1,音调和频率的关系:音调是一种心理量,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。在1000赫兹以上,频率与音调几是线性的,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,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,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。2,音响和频率的关系: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,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。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。 3,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-20000赫兹,其中1000赫兹-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。 4,声音掩蔽-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。

3.听觉的生理基础

4.听觉理论

音调:一种心理量,和频率变化不完全对应

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,还受到如声音持续时间、声音强度和复合音音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。

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,科学家提出过如下四种不同听觉理论:

Ⅰ 频率理论:也叫电话理论。是1886年,物理学家罗·费尔提出来的。认为: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,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。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,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。

Ⅱ 共鸣理论:也叫位置理论。是赫尔姆霍茨提出。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,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。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。

Ⅲ 行波理论:生理学家冯·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-行波理论。认为:声波传到人耳,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,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,逐渐向蜗顶推进,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,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。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(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)。

Ⅳ 神经齐射理论:韦弗尔提出的。认为: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,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,当声音频率提高,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,这种情况下,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。但是,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,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(但可以用位置理论解释)。

(四)其他感觉

1.嗅觉

嗅觉:有气味的气体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粘膜中的嗅细胞,产生神经兴奋。适应会使嗅觉感受性明显下降。

2.味觉

味觉:溶于水的化学物质被舌面的味蕾感应

人的味觉有酸、甜、苦、咸,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很明显

3.触觉

触压觉: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,分为触觉和压觉两种。人能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较两点辨别阈限。

4.动觉

动觉:也叫运动觉,反应身体各部分位置、运动以及肌肉紧张程度

5.内脏感觉

内脏感觉:也叫机能觉,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

这种感觉性质不确定,缺乏准确定位,所以也叫“黑暗”感觉。

院校分析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历年报录比 考研分数线 分数查询 调剂信息


  考研慧学班

零基础备考,时不待人追赶要及时,线上线下双线教学,在职/在校/再战人群各取所需,锻炼应试能力,以应对考研为核心学习目的

  考研集训营

考研大数据解密变难"成必然趋势?与其焦虑不如提早准备营造优势,全日制集训营让你满载而归。地毯式扫清学习漏洞,漏洞式补强薄弱环节